第270章 我愿用国公爵位替蓝玉担保!他一定能当好这个海军总督!!
整个朝堂上面对于蓝玉的态度都非常的一致,
那就是蓝玉这个人根本不可靠。
谁让蓝玉之前做的实在是过分了一些呢。
他不仅仅是纵兵冲关,更是传闻玷污北元皇帝的妃子。
或许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来讲,北元那些个鞑子们糟蹋了多少汉家女子,
搞他们几个妃子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是当时的立场不一样,因为就算是到得如今,其实还是有很多北元的投降过来的人。
这部分人之前的确是很可恶,但毕竟已经投降过来了,他们的思想工作还要做。
如果明朝的将军对北元投降了的妃子还进行侮辱,投降的这部分就会坐立不安,甚者萌生反义,到时候又是非常的麻烦。
所以这种事情是不能够出的,也正因为这种事情敏感,蓝玉的这些传闻才让朱元璋大怒。
同时作为一个主帅,你如此的下贱,不管是什么样的女人,你都应该要恪守军纪的。
你带头违反,伱怎么能带好手下的兵呢?
手下的将士见你这个主帅都这么的肆无忌惮,他们还能够好好的遵守军纪?
你这是带头违背军纪。
基于这些个考虑,所以蓝玉在民间也好,朝堂也罢,名声都相当不好听。
即便他打了那么多的胜仗,可是因为他的这些个小毛病不断,还是让所有人对他失去信任。
太子朱标更是明白,如果不是陈寒来了,把自己给救了,让自己有一条命在,蓝玉可能也会跟着自己一起下地狱去。
所以更明白,如今的蓝玉还真不一定适合当这个海军总督。
即便是他有能耐,即便是有这么多的武将保着他。
可是他之前犯下的那些错误,让所有人都不相信他能够把海军给带好。
海军现在才是刚刚发展的一支军种。
同时更是如今海洋贸易最大的保障。
大家都希望有一个老成持老成持重的人,来带领这支军队能够给海洋贸易带新的格局,能让所有的海洋商人放心。
这是多么重大的责任,把这么重大的责任压在一个变数非常大的人身上,实在是一种冒险。
今天幸好蓝玉没有来上朝,要不然的话他一定会气炸肺。
其他的武将心里边佩服蓝玉的才能,但是却又不得不考量一下文官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蓝玉这个人太不稳定,他有时候发挥的相当出色,打很多的胜仗,
但是在品格上面的确大打折扣,老是做出一些违背人常理的事情来,老是让所有人抓住他的辫子,这倒是成了所有武将的遗憾。
他们现在最推崇的就是蓝玉,因为蓝玉这个人对文官非常的差,而且有御史言官跑到他家里面去调查案件,他敢把御史给打了,就看得出来他有多么的嚣张跋扈。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他之所以有这个本钱。
一方面是因为的确打仗是把好手,
另一方面,这是皇帝陛下留给太子殿下的有利的支柱。
随着开国的那一代统帅纷纷凋零,老的老死的死,唯一剩下的第二代武将领头之人就是蓝玉。
而且蓝玉这个人品行差了点,但带兵打仗的能力的确是不含糊。
正因为这一点,朱元璋眼里不揉沙子的一个人,才能够如此的包庇蓝玉。
蓝玉此人不仅是在军队当中广收义子,而且把这些义子都安插在各个要害的岗位之上,
更是对钱财没有多少的顾忌,每一次打仗抢到了战利品,他都要先从战利品里边最珍贵的一批挑出来自己留着,这是军中大忌。
可就因为蓝玉的能耐,同时又是朱元璋亲自培养的二代,蓝玉还是朱标的原配妻子的舅舅。
有这一层关系在,所以朱元璋才对他容忍有加。
再一个,陈寒来了之后跟他讲过,就因为朱标的故事,导致朱元璋为了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铺路杀了太多的功臣宿将,
导致后边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朱允炆没有大将可用,这才在一定程度上面让燕王朱棣造反成功。
基于这些考量,现在朱标又度过了那个劫难,如今朱标还是挺想启用蓝玉来当这个海军都督。
但所有人都反对,他也不能一言堂。
陈寒见状站了出来:“诸位担忧之事有道理,不过蓝玉此人,虽然在德行上面稍有亏欠,但带兵打仗的能力,一点都不欠缺。
当今海洋之上,可不仅仅只是一两股海盗,
今后那些海盗、倭寇,甚至海外的海盗,也会加入到打劫咱们这趟航线的队伍当中来,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统帅镇守在航线之上,怎能保证咱们海上贸易的安全。
蓝玉是一个嚣张跋扈乖张之人,可是要是把它放在了正确的地方,他的嚣张跋扈,他的乖戾,正是能震慑其他人的有力有武器。
在马六甲海峡横行霸道,在琉球群岛横行霸道,在整个倭奴沿海,都敢于称王称霸的海盗王陈祖义,号称拥有十万的海盗,
即便是一些国家,也未敢与他正面对抗。
南洋的那些国家明面上是与咱们合作,暗地里边有不少人是在看热闹,
如果不能够把他们这一股气焰给压下去,咱们的海上贸易就只是水中月,镜中。”
陈寒的这一番分析让文武百官都哑口无言。
如今七个市舶司的开通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商人。
如果因为海盗横行霸道,导致这条航线断掉,不知损失多少经济。
这个口子不能开,所以大家伙个个又陷入沉默。
说实话,现在大明还是有很多的将领,但真正能够横行于海洋的,大家现在想一想,也只有他蓝玉了。
虽然在蓝玉上边还有颖国公傅友德和宋国公冯胜这两个老牌的统帅,但他们已经六十来岁,怎能在海面上折腾?
唯有着蓝玉正当壮年,如果一味让他家中赋闲,实在是浪费人才。
陈寒再次说道,“经过这两年的打压,我想蓝玉应该明白,这就是朝廷在对他冷处理,没有哪个笨蛋会理解不了这一点。”
边上立刻有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们上前去:“国公爷所言不差,最近这两年,凉国公一直在家中闭门思过,连出门都鲜少,
更不要说结交他的那些义子干儿,他的那些干儿子东南西北四处发配,他又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这是朝廷对他的警告。
我们曾经与他私下里喝酒聊天,他其实早就有反省之意,也想着为朝廷尽心尽力。
如今海军刚刚组建,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帅来领导,凉国公正合适。
殿下、国公爷,还有诸位大臣,这两年下来的沉淀,凉国公早已吸取教训,
他不再像之前那样的锋芒毕露。
又有如今加上如今国公爷的举荐,如此知遇之恩,我想凉国公必能会回报。
所以还请殿下,还请诸位大臣给凉国公一个机会,让他赋闲在家,是我大明王朝一大损失。”
不少武将都站出来替蓝玉说话。
看得出来蓝玉这个人虽然平时跋扈了一些,但在军中的威望还是非常高的。
即便是朝堂上这么多最高等级的武将,心里边也都服气他。
就可看得出来蓝玉平时的能耐。
接着陈寒,再次说道:“我陈寒愿意在这里替凉国公担保,他要是到了海军依旧是嚣张跋扈的话,
那不仅他难以从此失去再启用的机会,我陈寒也愿意主动消去国公的爵位。”
陈寒这么一说,武将这边分外感动,心中佩服。
文官那边也是大吃一惊。
谁能想到陈君蓝玉刚刚回来的时候和陈寒有过一次会面。
可是那次会面,蓝玉是直接威胁陈寒,没有给陈寒面子。
但是如今在朝堂上面,陈寒却愿意力保蓝玉来当这个海军都督。
如此广阔的胸怀,让文官们钦佩。
太子朱标终于发话:“好,既然有虔国公的保证,那先让蓝玉试一试。
给他一年的时间,如果他故态复萌,把他撤回也就是。
如果他能够带领海军,把海面上的海盗依依驱逐,也是我大明一大幸事。”
文武官员听完了太子殿下最后的定夺之后,纷纷是抱着笏板拱手,“臣等谨遵殿下旨意。”
接着太子朱标又说道,“想要全力往南洋发展北边,瓦剌和鞑靼,却是一大祸害,不知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陈寒立刻上前去:“回禀殿下,微臣这一次巡视北边从宣府至大同,看到不少情况。
也与当地镇守的总兵以及晋王殿下有过商议,提出了一些方案。
宣府总兵赵怀德,拟出了一些意见。
微臣和晋王殿下也商议过,同样的给出了一些资料,
如今刚好拿到这朝堂之上供文武同僚一同商业。”
太子朱标道:“陈爱卿讲来!”
于是陈寒拿出了宣府赵怀德那里收集整理好的建设边关城镇的资料,
以及自己和晋王一同整理的在大同设置边关重镇的资料展了开来,给文武官员以及太子殿下看。
一炷香之后。
陈寒说道:“殿下以及诸位同僚,此次我前往边关巡视,在宣府便发现宣府总兵赵怀德,在边关设置大市集,供鞑靼人和我汉人共同贸易。
边关的贸易是来自鞑靼,以及我内地的商人和谐相处。
通过贩卖盐巴,贩卖粮食,贩卖生活日常用品,从边关之外,换来大量的羊毛、羊肉以及马匹,
这样的生意十分的红火,在宣府至大同的几百里边关沿线这样的大市场,总共有十来处。
虽然市场开放时间不定,地点不定,但两边百姓约定俗成,有了非常好的默契。
我想,要是能够在边关选举出合适的地点,建设边关重镇。
一来是方便两族百姓互相贸易,打开互市贸易;
另一方面,以点带面,在边关数百里之地,打造十几座城镇。
互相之间,以水泥路面相连通。
在整个戈壁形成巨大的城镇群。
从而把边关防御,往前推进他个几十里上百里。
这不仅可以方便两族百姓互相贸易,更能加强边关的防御。
有了互相守望的城镇,又有了水泥路面沟通交通,
就算是鞑靼有数万大军南下犯禁,也能迅速反应。
同时在宣府和大同之间,形成便利的交通网络,既可以切断鞑靼人骑兵的机动性,
又能够为粮草运输,带来巨大的方便。
不知诸位同僚,以及殿下意下如何?”
兵部尚书秦奎一听陈寒的话,脑袋里边闪出几个人名。
他立刻上前说道,“虔国公,你所说的方法似乎与宋代范仲淹评定西夏的计策是一回事。”
陈寒点头:“秦部堂果然深谙治兵之道,这的确是曾经范仲淹对西夏的计策。”
一说到这个计策,兵部尚书秦逵露出了不赞同的神色:“国公爷,如果您真的对范仲淹制定西夏平定之策有所了解的话,您应该知道,他最后是失败了。
不仅败了,还背上了一个耗费民力,无所收获之罪,被贬黜。
既然事实已证明,范仲淹当年的评定西夏之策是错误的,
您为何还要继续实行呢?
如此劳民伤财,而且收效甚微,甚至有可能得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够有所效果的计策。
是否符合咱们现在大明对鞑靼和瓦剌的情况?”
在朝的官员大部分都是饱读诗书之辈,除了这些武将们大,家都对范仲淹有所了解。
他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曾经在北宋的边关与西夏对峙过。
当年范仲淹就打算用筑城寨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往西夏的腹地推进,
想借此把城镇连成城墙,从而抵御西夏骑兵的推进。
但后来发现劳民伤财,耗费颇多,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这让范仲淹背上了不少骂名。
陈寒现在又重启这一政策,这不是明知故犯吗?
所以官员们都不理解,甚至连太子朱标此时也犯了难。
如果历史已经证明了范仲淹的计策是错的,大明重新走这条老路子,那还不是错上加错吗?
朱标问道,“既然虔国公你再次重提旧策,应当有所改变,说出来让大家斟酌斟酌!”
……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