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陈寒的改革是错误的?
可是老百姓们眼里边的好日子,在那些文官的眼里面却是阻挠他们向上的行为。
甚至他们认为现在的改革变化完全就是离经叛道。
如今的陈寒就应该要承认自己的改革变法错误的。
就应该要承认他们的文官的这些个政策才是对的。
他们是这么想的。
所以他们现在对于任何改革变法的想法都非常的排斥。
任何敢于说是改革变法的人他们都要怒怼一下。
就因为这些与自己的利益相悖。
尤其是陈寒在更多的场合之下,对所有的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利益的这些个官员们的打击。
让不少的文官看到了危机。
现在陈寒已经在四处打仗。
所以并没有那么多的闲情来关注自己内部的事。
可是一旦被他给抓到了任何的把柄。
一定会对他们重拳出击。
所以他们还是得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地位。
而怎么提高自己的地位呢?
就只能是压榨武将。
现在这些武将个个在这個时候都是有了晋升的渠道。
尤其是东南北三面一起作战,让武将们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可这让文官们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威胁。
一旦这些武将在朝堂上面有了更重要的地位,就意味着他们这些文官将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到时候没有一个强者出现来保护这些文官的利益,那就只能被陈寒他们挨个击破。
所以现在文官们聚集在一块立刻是拟出了一个方案。
“不管是能否调查出他们的谎报军情的情况,咱们都必须给他们个下马威。
这不仅是为了报咱们在城门口被北平府百姓羞辱之仇,更多的是让这些武将们知道。
如今还是咱们说话,即便他们打了再多的胜仗,只要咱们插手,就能让他们所有的胜利付之东流。”
这次带队的是礼部侍郎,他是第一个不服北平府在朱棣带领之下,取得了这么大的大胜战的。
虽然他一个劲的在嘱咐,此次的调查,不是因为在城门口受到了羞辱。
但其实所有人都看得出来,就是因为城门口的羞辱加剧了他对朱棣的厌恶。
同时更因为在进城的时候他们受到了百姓们那样的羞辱,他们就知道朱棣在这北平府的威望非常高。
如果任由他们这些人的威望在这样子膨胀下去的话,那么文官可能就有更多的危机。
于是他提出了一定要给在北平府的朱棣一个下马威。
让朱棣知道,你让那些百姓在城门口羞辱我们那是非常错误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其他的文官进入了之后犹豫不决。
现在调查的情况非常的明显,朱棣并没有谎报军情,而且很有可能是按照最正常的情况往上面报的。
虽说损伤一百多击破十几万的帝俊是一个天方夜谭的数字,但这的确是事实。
这更能证明在改革变法的推动之下,武器装备的升级有了代差之后,让那些个敌军没有任何还手的余力。
原本应该高兴才是,但却让文官们看到了更很多前途的危险。
所以必须要遏制这个危险的到来。
但是也有一些文官是直接提出来:“如今所有的证据都表明他们没有造假,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办法来给他们下马威?”
对啊!
现在所有的证据都已经完成了闭环。
就现在来看朱棣他们是没有谎报军情的,不仅没有反而是往多包了。
如此一来简直就是打他们的脸。
本来他们还在质疑人家是在搞假情报,为的就是多领战功,可现在调查来看不仅没有反而是多报了损失。
因为后来还回来了好几十个,还带回来好几千匹牛马作为战利品。
这样的战绩放在哪里都是耀眼的。
但对于文官而言这岂不就让他们丢脸了?
他们在朝堂上信誓旦旦的保证,说一定是有假,所以太子殿下才派他们过来调查的。
但是现在看来好像情况完全相反了。
文官们陷入了沉思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不知道过了多久有一个官员说道:“诸位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何太子殿下已放心让我们过来调查?”
这个问题一出让在场的官员都愣了一下,这个问题显然是没有注意到的。
一开始大家当然是认为,太子殿下这是为了避嫌,所以才让大家伙去查一查的。
但到了这里之后所有人这才发觉其实不是这样。
甚至可能并不是如他们所想象那样,太子殿下是为了公平公正才让他们来调查。
可能是因为他们一直都在强调,燕王朱棣是在搞鬼。
所以必须要让燕王朱棣有个教训。
而太子殿下为了公平公正,没有办法只能让他们来调查。
现在回想一下他们才发现并不是这样。
他们甚至觉得可能是人家为了给这些人一个机会让他们知道,现在到底是谁当家作主。
你们这些文官,一个个的都觉得自己了不起。
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掌握了多大的权力一样。
但在人家的眼里边,你们根本就什么都不是。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面,你们这些文官只不过是我们跑腿的而已。
让你们去看一看北平的情况是让你们死心。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一看到这种情况,顿时是觉得自己似乎也该收敛收敛。
要不然的话被人家给抓到了的话,说不定肯定就弄死自己。
一想到这里,顿时一个个的背后都有一些冷汗出来。
因为他们想到了一个问题。
可能这件事情原原本本都是在人家太子殿下的掌控当中。
知道你们这些人想要去调查。
知道你们这些人心里面不服气。
知道伱们这些个人心里面肯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想着要怎么去弄死人家这些宗王。
甚至想要去打压那些武将,所以故意让你们来这里看一看。
故意让你们知道,北平府燕王殿下并没有这么做。
然后试探一下你们会不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寻找一些无理取闹的东西。
所以一提到这个东西的时候,文官们都沉默了。
这种沉默。
就好像是在大雨天当中有一个闪雷在闪动一样。
这种沉默就好像是告知了其中一些个事情,让他们突然恍然大悟一样。
甚至这种沉默一下子就让所有的文官在这个时候说不出话来。
他们想到了很多。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却不好怎么说出来。
终于有个人还是打破了沉默。
这种安静实在是让所有人心里面都不舒服。
于是这个人说道,“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去把这件事情完成,然后汇报给上面吧。要不然的话,我真不知道到底咱们会遇到一些什么。
我们现在一直在怀疑这个怀疑那个。
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的证据。
甚至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东西,可能都是太子殿下早就预料到的。
他们早就觉得这一次的情况是正常的。
可能他们没有来这里看的时候,就已经认定有了那么好的武器之后,我们大明军队一定能够取得那样的胜利。
只是我们一直都困在自己的想象当中,所以一直不愿意相信。
我们甚至一直都觉得,燕王殿下做的任何事,我们都会觉得不正常。
但是在人家太子殿下那里一切都是正常的。
只有我们这些人傻乎乎的来到这个地方。
可能很多人都在看咱们的笑话。
连太子殿下、连陛下,甚至连陈寒这个家伙都在看咱们的笑话。”
一想到陈寒都在看自己的笑话,这些文官就心里面特别不服气。
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面陈寒算个什么东西。
不过就是一个靠着娶了太子殿下的女儿,所以才平步青云的人。
在自己的眼里边这个家伙就只能给自己提鞋都不配。
要不是他搞出来这么多的所谓的改革,自己还会在这里努力的周转?
不需要的。
甚至他们心里还在想着。
如果当初那些个刺客不仅仅是杀掉了姓沈的,连同陈寒也干掉的话,那就更好了。
但是一想到皇帝陛下在宁波亲自斩杀了,当初策划这件事情的江南财阀,斩了几百个人就是为了给陈寒接风洗尘的那一刻。
他们就明白,其实当初大家都在想着,可能陛下已经放下了,但根本就没有。
只是找到一个更好的契机,给陈寒一个交代。
而这个交代就是让那些个家伙通通掉脑袋。
所以即便是现在,其实地下还有太子殿下都是向着陈寒的。
不管自己的人做了一些什么事情,不管找到了多少,他们觉得不合理的地方。
不管他们对改革变化有多少意见,不管他们讲的那些改革变法有多少错误。
其实在太子殿下和陛下眼里,早就不算什么了。
他们早就因为四处征战得来的好处,忘记了这些个危害。
甚至随着越来越多的黄金白银运入之后,百姓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百姓们手中的宝钞越来越值钱,即便是他们曾经害怕这些宝钞,现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印证。
那一刻,所有人都忘记了改革变法可能会带来的一些坏处。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在现在这种环境之下,变得越来越好之后,冲淡了大家居安思危的想法。
当这名官员说出了这番话之后,所有人都颓丧了下来。
“太子殿下原来早就知道了,对吧?你们自己也这么猜测吗?”
礼部侍郎这个时候询问。
礼部侍郎此时其实非常的茫然。
他当了一辈子的官。
一辈子都在跟这些改革变法作斗争。
他把王安石的变法、范仲淹的变法都联想了起来。
他是一个坚定的把所有的改革变法,都想象成洪水猛兽的人。
他不相信所谓的改革。
他只相信,只要按照圣贤道理来治理,国家就一定可以变得更好。
他甚至非常奇怪,为什么当初的太子殿下,那样相信儒家道理的一个人,现在却变得相信这些歪门邪道。
在他的眼里边,像陈寒这种人就应该被称作皇帝身边的小人,就应该清除掉,就应该将他远远的踢走。
可没有想到的是,也不知道是陈寒给皇帝陛下还是太子殿下灌了什么迷魂汤。
让父子两个人同时相信陈寒这种人。
同意他去搞所谓的改革变法。
现在的确是变得更好了一点。
但这只不过是初期而已。
只不过是一两年的好而已。
当时王安石的变法,同样在短期之内让天下变得更好了一点。
甚至王安石还说过,朝廷给北边辽国的供奉,给西夏的供奉,都要从改革变法的盈利当中来出。
当时神宗皇帝甚至很多老百姓都觉得,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非常的不错。
可是到最后呢又变成了什么?
变得更多的官员为了表示自己对变法的支持,而投靠改革派。
然后他们变着法的给老百姓们施加压力,最后导致天下混乱。
这不就是妥妥的案例吗?
为什么大家都不去听呢?
历史上已经有那么多失败的案例摆在那里。
为什么朝廷都不愿意去相信呢?
为什么百官不愿意去相信?
为什么太子殿下不愿意去相信?
为什么老百姓不愿意去相信变法会失败?
原本应该平平淡淡的过去。
原本大明开国到现在,不过才二十七八年的时间,应该要更加平稳的度过才是。
可是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就进行改革,变法改的是什么?
变的又是什么?
一个新的朝廷需要变法吗?
一个朝廷刚刚成立就应该要安抚民心,应该要平缓度过,应该要为今后百年的江山奠定更好的基石。
而不应该如此草率就进行改革变法。
这是他的意见。
从来没有听过,在新朝刚刚成立的时候就进行改革变法。
当然他的思想还停留在那种老派的儒家思想上面。
却完全没有去考虑到。
其实现在的大明王朝虽然刚刚成立,但是沿用的大部分都是元朝的制度。
即便是行省制度也都是沿用。
明王朝由于中间缺少了一百多年与北宋的制度的承接。
所以明朝只能原封不动的把元朝的制度给挪用过来。
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缝缝补补改变了一丁点而已。
而陈寒来了之后改的就是这部分。
这已经不合时宜了。
甚至可以说封建社会,王朝更迭的这一套,完全可印证在明王朝身上。
要怎么打破这个牢笼?
就应该从根本的制度上面进行改变。
现在陈寒还只不过是在军事、经济制度上面去改而已。
还没有到达思想的改变。
这需要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大家过的日子越来越平稳之后,才一点一点的通过教育,慢慢改变大家伙的思想。
这才能达成陈寒真正的改革变法。
如果陈寒直接将思想改革变法拿到了现在来用的话,这些文官估计个个要跳脚大骂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