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鞭打散父子情,请陛下称太子 - 132.第132章 封侯之难,朝廷政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2章 封侯之难,朝廷政策
    封侯拜爵,是显赫功名的代名词,也是人生高光时刻。
    历朝历代,追逐封侯之人,如过江之鲤,数不胜数。
    但封侯的条件,却极为苛刻,要求极高。
    惟有军功才是最快最有效的捷径。
    军功封侯,含金量最高,也最有说服力,天下也认可。
    当然,也有其他做出大功绩,可以封爵的,但想要一步登天,靠大功绩封侯,难度不是一般的高。
    孙思邈作为一介布衣,早年并没有为官,如今入朝为官,也不过一年而已。
    以八十多岁的高龄,想要封侯,不亚于异想天开。
    不论是长孙冲,还是李治,都觉得太子有点想当然了。
    但对李承乾来说,这不是不能操作的。
    孙思邈虽未布衣,但素来有不小的名望,李世民对其也多为看重。
    此外,他为其他人治疗看病,也积攒下不少的人脉与关系来。
    李孝恭更是视之为救命恩人,十分感念这份情谊。
    生老病死,是个人都要面对的,孙思邈高超绝伦的医术摆在那里,谁敢保证没有求人家的一天?
    文官那边。
    李承乾能保证长孙无忌,魏征,高士廉等人不会出言反对,会保持中立的态度。
    乃至于文官,怕是也会集体沉默。
    因为这涉及到一个重大问题。
    封侯,向来以军功为主,可以说是军方的自留地,是他们的底线,更是他们骄傲所在。
    如果没有军功就封侯,那他们封侯的功名,是不是大打折扣,降低封侯的含金量了呢?
    你要想打破军方的骄傲,军方能不激烈的反对?
    这次孙思邈若是能够封侯,那是不是可以说明,家中子弟也可以靠着其他门路,不走军功,也能走上封侯拜爵的道路呢?
    凡事都怕破例,怕开了口子,有前车可以借鉴。
    所以。
    孙思邈想要封侯成功的压力,几乎都是来自于军方。
    李承乾就必须要把军方头子,李孝恭给说服,并拿出足够的利益,去打动他们。
    为什么他要这么做?
    这牵扯到他后续的谋划。
    也是跟文官想的几乎一样,当孙思邈封侯,往后其他人想要封侯的难度,自然会降低。
    在旧贵族势力面前,李承乾想要有所作为,触动他们的根本,不至于最后落得被动。
    就需要扶持一批新贵起来。
    让新贵跟旧贵打擂台。
    有新贵们的拥护,当旧贵族撂挑子不干事的时候,李承乾才不会举步维艰,才能够逐渐撕裂旧贵族体系。
    改革不是想当然就能成功的,触动人家根本利益,别说他太子,就是皇帝,要么被拉下马,要么最终妥协。
    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是要流血的。
    因此,这个谋划很大,也很深远,必须隐秘。
    目前他从来没有跟人提起过,也绝对不会公之于众,宣之于口,只能是悄无声息,不动声色之间进行。
    因为新贵,目前不存在,更别谈有什么根基。
    当他的意图暴露,怕是直接胎死腹中,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可能性。
    培植扶持新贵力量,等到他们有根基立足,还需要等上五到十年,乃至于更长的时间。
    李承乾还年轻,他等得起,也耗得起。
    时间越久,对他来说越是有利。
    等到旧贵族们老了,就将会是新贵族登场之时。
    他许多时候,拿出来的东西,之所以给别人指点,不据其功。
    目的就是想通过这种分蛋糕的手段,给他人机会,也是拉拢他人,为己所用,忠臣于己。
    外人不清楚,但本人肯定明白,自己这爵位官职是怎么来的。
    若没有太子,能有他今天?自然对李承乾必然会感激涕零,铭记五内。
    毕竟,那些东西对李承乾这个皇太子来说,名头落在他头上,不过是多点名望而已,锦上添罢了。
    但给他人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功劳,进身之阶,妥妥的天大恩典。
    谁要不感念,谁不明事理,那就是狼心狗肺,忘恩负义。
    孰轻孰重,李承乾心里自有计较的,看的也很长远。
    东西拿出来了,对大唐有利,还能培植新贵。
    何乐而不为呢?
    当前,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推动孙思邈封侯之事。
    只要孙思邈成功封侯,踏出这一步,才有未来可言。
    现在就看李孝恭的态度了。
    只要拿下他,李承乾就不用去多费口舌,自是由李孝恭去说服其他的王公大臣。
    李孝恭久久没有说话,李承乾也并不着急,慢慢的品着茶水,等他的回答。
    “殿下。”
    李孝恭终是开口,道:“封侯太高了。”
    “我承认孙学士对我有救命之恩,但大是大非面前,我不能私心作祟。”
    李承乾不置可否,“孙学士救治伤兵,也该算是军功。”
    “伯父何必为难?”
    “再者……。”
    他见李孝恭要说话,不给他开口的机会,继续说道:“这个封侯,也与其他不同。”“哦?”
    李孝恭讶异道:“封侯还有所不同的?”
    “臣不解,愿请殿下赐教。”
    李承乾笑道:“很是简单,孙学士封侯,不与其他侯爵等同,无食邑待遇。”
    “他只有封侯头衔,以为荣宠。”
    “由朝廷发放俸禄,安排其衣食住行等待遇。”
    封侯,最大的关键,其实在于食邑的问题上。
    食邑越多,地位越高,权力越大,收益也是最多的。
    但这次,却是不赏食邑。
    将有食邑侯与无食邑侯,给区分出来,也算是分出高低之别。
    这不是李承乾让步,是他本就朝着这个方向考虑的。
    以后的新贵,大概也会朝着无食邑的方向发展。
    但他现在给李孝恭这么一说,是一个折中的法子。
    李承乾拿出来的东西,交换一个无食邑侯,地位明显要比其他有食邑的侯爵要低。
    让人接受的程度,大大提高。
    至于说孙思邈觉得,没有食邑,不配算是侯爵。
    那完全没可能。
    封侯这么难的,都落下来了,朝廷都供养你,还要什么自行车?
    李孝恭眉头紧锁,李承乾不给他多考虑的机会,道:“纺纱织布机器,孤交给伯父,但只有两年的时间。”
    “两年之内,凡是产出的布匹,皆是由朝廷收购,发放给军中将士作为御寒,或者是裁剪新衣。”
    “伯父应该知道,此次北地之事,府兵让陛下,朝廷都极为不满。”
    “府兵制改革势在必行,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各地府兵多数会转为开垦屯田之用,只有少数府兵重新招募入伍。”
    府兵制,在现在是巅峰战力,已经出现的苗头,在李承乾没有叱骂侯君集之前,李世民等人并不重视。
    但现在不同。
    接连出现这等事情,放大来看,只要目光长远,都能发现其中的弊端。
    不能再这样持续下去了。
    必须要进行改变。
    不然,真等到有一天,出现无天子,无朝廷,无军纪,只认钱的情况。
    李世民这一辈人都掩埋黄土之下,谁还能压制的了?
    再则。
    这次北征薛延陀,战事太久,还出现府兵家破人亡的情况。
    虽然没有传开,但朝廷却是收到相关奏报,把消息给压了下去。
    却也不能做到无视不管。
    北地大军如今还没有解散,各自带回,就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在李承乾的推动下,到了不得不改,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他现在说这个,就是告诉李孝恭,未来的两年内,朝廷会对军队有多大的投入。
    布匹由朝廷收购,完全不用担心收益,实惠还是落在军方的头上。
    此外,还有一个重点,当布出现,大规模上市后,会导致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出现致命危机的。
    许多家庭,都靠着织布来补贴家用,是占据他们家庭收入,比较大的一部分。
    面对布的冲击,市场价格必然大跌,从而导致家庭收入骤降。
    时代发展的一粒尘埃,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
    他们承受不起,当没有这部分的收益,日子会很难过的。
    所以,才有两年的期限,由朝廷出面来收购,并用在军队改革上。
    这两年,将会逐步向民间推广相关纺织技术,同时提高产量,以及种植区域。
    换句话说,不能硬着落,要软着落,要给普通家庭一个消化转型的空窗期。
    另外,鼓励人口的计划,也正好与之配套。
    当妇女织布产生的收益降低,不再成为贴补家用的一大进项。
    普通家庭自然会选择,通过生育的方式,获取人口激励的红利,来成为家庭的一部分收入,弥补亏空。
    再有府兵转型开垦屯田。
    可以说,各种朝廷政策,都是有配套与呼应,环环相扣的。
    “殿下,两年时间,是不是有点太短了?”
    李孝恭露出为难之色来。
    李承乾道:“伯父,我是看在你也是李氏宗室的份上,才把这个事情,先交给你来操办的。”
    “两年时间,不少了。”
    “而且,还要向朝廷缴税。”
    这一份收益,李孝恭一个人是吃不下的,他也不敢一个人吃。
    不仅要把其他武将算进来,还要让李世民占据大头。
    但就算如此,也能让众人吃的盆满钵满。
    想想大唐即将改革,并招募几十万大军,在衣物一方面需要支出多少的预算。
    就知道其中的利益有多夸张恐怖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